李庆林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liqinglin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岁月苍桑话皮影
2013-01-14    浏览(1200)    作者:李庆林    来源:李庆林

   ――记河北省肥乡县马寨皮影的兴衰历程
  作者;李庆林
   前几天回家探亲,老家演起了皮影戏。孩子们非常好奇,来不及吃晚饭就要上街看戏。这不禁使我想起我的童年时代。那是六十年代,文化大革命前夕,当时不象现在文化生活这么丰富。老百姓还没有听说过“电视机、收录机……”这些词,看皮影戏就好像现在看电视连续剧。一本《西游记》要演半个月,四乡八村的老乡都纷纷赶来看影戏。孩子们用纸板制作自己的皮影,在自家的窗户上模仿演戏。
   今天,家家都有大彩电,有看不完的电视节目。为什么他们又把皮影搬出来了呢?我带着一团疑惑走访了新任团长李修山和老掌班韩克礼。他们语重心长地讲述了皮影戏的兴衰史。
   韩克礼老人说:“咱们村的皮影戏有上百年的历史,有三落三起的经历,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,不容易啊!咱们村的皮影戏第一代传人叫苏万正,是河南人,在清末民初定居咱村。这人很有艺术才能,满腹经论,本村的高令子、高光子等人拜苏先生为师学影戏。老师的一切费用匀有他们摊出,并摊钱刻箱买乐器等,经过十几年勤学苦练,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皮影戏班子,影响很大。后来邯郸、永年、磁县、成安等地也相继产生了皮影戏班,大多是从咱们村传过去的。正当皮影戏走红时,日本侵华,家乡沦陷,影人乐器被日本鬼子抢劫一空,影戏中断。解放后,全国上下一片欢腾,庆祝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。乡亲们从内心里感谢党的大恩大德。于是太平鼓、秧歌舞、花车、花船、抬花杠等各种民间艺术空前活跃,这些老艺人按奈不住内心的喜悦,请来当地有名的画匠王经传,又重新刻箱,戏班子恢复上演,又培养新人高文考、高文禄、韩克礼等人,也可以说是第二代传人。经过老艺人的共同努力,队伍发展十分强大,常到全国各地演出。每年春节都在本村给乡亲们演出一个月左右,深受乡亲们的喜爱,成为乡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。
   十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,皮影成了“四旧”,成了牛鬼蛇神,成了专政的对象。老艺人遭批叛,影人、器乐第二次被毁掉。三中全会以后,党的政策深入民心,联产承包使乡亲们吃饱了肚子,他们不能没有自己看惯了的皮影戏。于是村里买了两牛头,把牛肉卖掉,把牛皮刻成了影人,民间艺人王治仁(王经传的儿子)对原来的影稿,整理提高加大尺寸,再次刻箱。皮影戏又一次红火起来。几年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、电视机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冲击,以及一批老艺人也相继去世,皮影戏再一次衰落。
   时至今天,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拉动了民间歌舞队、吹歌班等民间艺术的空前发展。80岁的老艺人韩克礼,盘盘家底,现能上台演出的艺人已寥寥无几。经过几代人为其奋斗的皮影戏濒临失传。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迫使他不顾年老体衰,四处奔走,招兵买马,培养新人。没有排练场地,他们挖了地窑,冬天钻进地窑里排练。以防扰民。经过三年训练他们又出山了,并命名该团为复兴皮影剧团。中年艺人李修山任团长,老掌班韩克礼任导演。大家有的出钱,有的出物,修好了过去的旧道具,设计制作了一个折装方便、可流动演出的木制戏台,在红白喜事,庙会上进地了有偿演出。他们的行动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。县文化馆多次到村里给他们出主意、想办法、找赞助;市群艺馆给他们送来了音响、乐器;省戏研室的专家到村考察;河北日报、邯郸晚报相继发表文章,给予极大的鼓励,市电视台、县电视台先后做了专题报道。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。使这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又抽出了新的枝芽,但它仍然很娇嫩,需要我们大家更多的关心和呵护。
标签: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